东风日产N7开启预订:999元开启超舒适纯电新体验

发布时间:2025-04-23 12:06
来源:中国广告网   阅读量:18440   会员投稿

仅需999元开启东风日产N7预订,超舒适纯电新体验等你来享!

4 月 13 日,东风日产 N7 在全国开启预订。作为东风日产全新新能源架构 —— 天演架构下的首款车型,N7 以 “最家” 电轿的定位,面向中国主流家庭用户而来。它定位为超舒适中高级纯电轿车,首次搭载 AI 零压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Momenta 端到端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以及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 NISSAN OS 车机系统这四大核心科技,在 20 万以内的家用纯电轿车领域,从超舒适、超智能、超可靠等方面重塑价值新标杆。新车将于 4 月 27 日正式上市,令人期待。

东风日产为 N7 的首批车主准备了丰厚的 “家的礼遇”:支付 999 元意向金,可抵扣 3000 元购车金;本品牌置换能享受 10000 元补贴,其他品牌置换享 5000 元补贴,本品牌增购同样可获 5000 元补贴。全国东风日产专营店现已开放预订咨询,更多详细信息可通过东风日产 APP 等官方渠道了解。

与此同时,东风日产 N7 在广州花都举行全国首批大规模发车仪式。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在现场表示:“即日起,N7 将发往全国零售中心和零售交付中心。发车不仅是承诺,更是信任的延续。N7 已至,未来可 7!” 据悉,首批展车将在一周内陆续抵达全国 89 家零售交付中心和超 400 家零售中心。

东风日产 N7 车身长宽高为 4930mm1895mm1487mm,轴距达 2915mm,以 B 级车身尺寸营造出 C 级空间体验。新车前脸采用全新 V-Motion 流动设计,侧面呈现 0.618 黄金比例车姿,尽显绝美侧颜,以极简主义展现高级审美,堪称合资品牌中最美的纯电轿车。

N7 将客厅的舒适感搬进车内,配备了舒适家用 “四件套”—— 智能冷暖冰箱、15.6 英寸 2.5K 极窄边框中控屏、大师级音响系统以及行业首创的 AI 零压云毯座椅,让用户 “上车即到家”。其中,AI 零压云毯座椅堪称百万级以内最强智能舒适单品,搭载 49 个传感器,拥有 19 个气囊、12 个按摩点位。通过行业首创的 “自适应体态” AI 核心算法,实现从被动支撑到主动贴合的智能进化,带来 “千人千座” 的私享乘坐体验。

N7 还搭载行业首创的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获得中汽中心行业首个 “舒适不晕车” 认证,行车平稳如高铁,让怕晕车的孩子能安心吃零食,老人能舒心看风景。在智能配置方面,N7 首搭东风日产云享座舱,配备高通骁龙 8295P 座舱芯片,搭载行业第一梯队的 NISSAN OS 车机系统。其 AI 助手小尼深度融合 DeepSeek 等头部 AI 模型,能轻松应对日常出行、带娃、旅行等各种家用场景的需求。

东风日产与智能驾驶头部企业 Momenta 合作,为 N7 搭载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全场景智驾辅助水平处于行业第一梯队。N7 不仅能实现高速领航 NOA,减轻长途驾驶疲劳,还具备城市记忆领航 NOA,让高峰拥堵路段行车更从容。在智能泊车方面,N7 应对大角度、断头路车位轻松自如,还具备行业领先的记忆泊车功能,甚至能实现车外遥控泊入极窄车位。

安全方面,N7 实现 “车电一体化大安全”。顶级安全车体提供五星级防护,超安全智能电池系统通过行业首个四针刺多电芯无热蔓延电池试验,让用户安心出行。日产 78 年电驱历史底蕴和 29 年电池研发经验,以及 “全球标杆、大厂品控” 的制造能力,为 N7 的品质与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全国发车启动,东风日产 N7 将陆续到店,消费者可前往全国零售中心和零售交付中心亲身体验。作为品牌战略车型,N7 将于 4 月 27 日正式上市,届时将公布价格及更多惊喜权益,值得期待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相关文章
  •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莎的一切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

  •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

  •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日起实施目前市场空间缺口巨大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

  •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有望染指英超金靴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

  •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

  •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纯电微型车,约合人民币10.6万元起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

  •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么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

  •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