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特种兵」消失了

发布时间:2025-04-09 11:04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10760   

2023年的一天,杨挺坐了2个小时地铁,存下手里的最后一笔大额定存,利率3.9%。

44岁的杨挺,当时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他积累下约200万元存款,但一直躺在银行卡里,吃活期利息。直到行业增速放缓,他看着身边人一个个被“优化”,才深深感到焦虑,开始琢磨钱该怎么用。

2021年初,他回家乡江西九江,发现当地银行定存利率远高于北京大银行。九江银行的三年期利率高达4.26%,20万定存利息是25575元。他当即存了*笔大额定存。

此后,他开启了堪称狂热的存款之旅:在大连银行、四川新网银行开户,陆续把70万元放进各地银行的定期存款里,最高利率有4.55%。

某种程度上,杨挺是近几年风靡的“存款特种兵”的缩影:很多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息,跨省、跨市,不惜乘坐飞机、高铁到各地存钱。

但随着各地中小银行利率普降,不同区域银行之间的利息差距逐渐缩小,“存款特种兵”们也跑不动了。高息存款红利期结束,叠加股市、楼市的不确定性,像杨挺这样的普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保住钱袋子?

过去,“求稳”是把钱放进存款就行,“求赚”可以去外地寻找更高利率;如今,想“求稳又求赚”的存款特种兵们,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尝试更多元的资产配置,债基、储蓄险等有复利效应、长期收益更好的稳健资产,也进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理财视野。

高息落幕,“存款特种兵”退潮

近些年,比杨挺还热衷追高息存款的人不在少数。但今年以来,曾经为高利率奔波的群体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小红书上,一位曾由河北专程到成都存钱的网友提问,“存款特种兵为什么绝迹了”?帖子引发众多同感:哪里利率都降了,没有跑的必要。

小红书上关于“存款特种兵”消失的帖子。

时至今日,高利率的银行越来越少,国有大行也早已从2022年起连年降息。据经济观察报的统计,进入4月,新安银行、华瑞银行等民营银行继续下调,三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2.6%左右,广东、山西等地的农商行、村镇银行更是跌到2%以内。

新安银行调整利率的通知。调整后,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形成了利率倒挂的现象。

在央行反复释放降准降息的预期下,未来存款利率继续下行成为业内共识,不少银行的五年期定存利率甚至低于三年期,出现“倒挂”。

高息红利期已经结束。此外,开户更严,审核收紧,跨省存款越来越难,火爆一时的“存款特种兵”就这样悄然退场。

2021年到2023年间,杨挺眼看着银行定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当他在九江银行的三年存款到期,新的利率已经降到3.5%左右。

这笔钱要去哪里?杨挺陷入思考。

保卫钱袋子,一场焦灼的“排兵布阵”

在九江银行存款到期后的第二个月,杨挺的部门调整,这个中年男人被裁,开始领取失业金。

那是他对财富格外焦虑的一年,失去工资收入之外,每个月还要偿还近4000元的房贷。他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长期有钱花?工作怎样不焦虑?”住在首都图书馆附近,杨挺每个月都去借书看,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他还把社交媒体账号改名为:要致富攒股数。

其实,早在2021年3月,杨挺就开始试水股票投资。最初只用少量资金尝试ETF和个股,但2022年至2023年,市场持续低迷,账户浮亏明显。他逐渐明白,波动巨大的市场,并不适合保守的钱。

杨挺发现,投向一篮子股票的指数基金更适合自己长期持有。投向国债、利率债等各类债券的稳健纯债基金,也进入杨挺的视野。

在九江银行的*笔三年存款到期后,他在支付宝上买入了一只债券基金。之后,每当过去的大额存单到期,他就会将钱转入债基,其余的流动资金则陆续投入到指数基金中。

经过焦灼的摸索,他构建了自己“求稳又求赚”的理财模式——求稳,由存款和债基构成,是防守部 队;求赚,由指数基金担任主力,属于前进部 队。

和他一样曾是“存款特种兵”的锦心,也没料到利率下降如此迅速。

身边人各有各的理财尝试:有人炒股,从几十万冲上四百多万,又跌到接近归零;有人投资房产,装修花了十多万,却始终没有租客。锦心看着朋友的公寓“打骨折也没人要”,更加坚定了想法——在不确定性的周期里,首要是安稳和流动性。

去年,锦心卖掉一套老房子,重新分配了手里的钱。除了大部分放定期存款和保险,她把剩余的流动资金放到银行理财和稳健债基,其中债基投入20万元。她认为,虽然债基短期会有波动,但相比定期存款要灵活很多,还可能实现更好的收益。

2024年初,杨挺持有的债基年化收益达到4.5%,他感慨“横扫各个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杨挺曾经翻阅一份“中国大类资产报告”,过去近20年,国债和信用债的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比起当下持续下跌的银行利率,相当可观。

截至现在,杨挺的债基配置已经达到50多万元,指数型基金则占80万多元,持有最长时间的一只债基,收益率已经达到7.62%。

从暴利时代到微利时代,理财观念悄然变化

在一次次波动和教训中,杨挺开始理解,投资不仅是关于钱的事,还是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映射,更是认清自我、学会克制的过程。

越来越多人告别all in炒股炒房等暴富思维,以及all in存款吃利息的求稳旧观念,转向“先求稳再求赚”,进行更多元的分散配置。债基、储蓄险等有复利效应、长期收益更好的稳健资产,成为普通人求稳的新选择。

《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尽管银行存款类仍是投资者配置的核心,但债券类资产已连续三年增长,由2021年的15%逐年提升到了35%。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2月底,国内债基规模已达到6.35万亿元,较2023年同期规模增长近6成。

去年以来,“债基收蛋人”接替“存款特种兵”出圈。在蚂蚁理财社区,网友把债基每上涨0.01%形容为收获1个“蛋”,“晒债基收蛋”成为新的理财现象。如果债基上涨较多就是喜获“恐龙蛋”,出现短暂下跌则是“碎蛋”。

2024年,尽管经历过债市的短暂回调,但截至12月30日,全市场3767只债基中,99%实现正收益,1331只收益超5%,44只超10%。

从开始分散持有定存、债基和指基以来,杨挺经历过两次债市的短期波动。今年2月,杨挺发现持有的一只债基月收益为负,但过去一年的收益仍高于定存。他还研究了市场历史情况,发现最近10年债市下跌的最长时间是3个月,而当前降息环境也利好债市,决定长期持有。

进入2月底,债市持续回暖。三年前,杨挺曾带着女儿去银行,将她的3300元压岁钱作为三年期存款存入银行。今年2月,他带着女儿把钱和272.25元的利息都取了出来,也放到了债基。

“存款特种兵”的悄然消失,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告别“暴利时代”的一个符号。进入“微利时代”,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理财观念正在重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相关文章
  •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莎的一切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

  •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

  •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日起实施目前市场空间缺口巨大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

  •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有望染指英超金靴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

  •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

  •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纯电微型车,约合人民币10.6万元起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

  •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么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

  •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